發布時間:2024-01-09
瀏覽次數:9
1.5 種蟑螂的形態特征及其區別
(1) 澳洲大成蟲鑒別特征
澳洲大蠊是大型蟑螂,成蟲體長 24~25mm,:通常比美洲大蠊略小。體呈紅褐色。前胸背板與美洲大蠊近似,也有黃色邊緣,但蝶形斑無中線向后延伸的“小尾”,前緣也無“T”形黃色條紋。前翅前緣基部有一金黃色條紋,這是本種蟑螂的重要鑒別特征。
(2) 褐斑大蠊成蟲鑒別特征
褐斑大蠊的成蟲呈棕褐色,體長25~30mm。前胸背板中部有一不太明顯的赤褐色錨狀斑。翅發達,伸達腹端。
本種大蠊外形與美洲大蠊和黑胸大蠊比較近似。它與美洲大蠊的主要區別在于尾須的形狀,前者的短而末端鈍,后者的較長而末端很細。
此外,褐斑大蠊雄蟲的肛上板短小,而美洲大蠊的長大,中部有一深凹口。
(3)澳洲大蠊與褐斑大蠊卵鞘區別
澳洲大蠊的卵鞘長10~11 mm,寬約5mm,深褐色,外形近似美洲大蠊,但含較多色卵,外表有痕跡可見。
2.5 種常見蟑螂生活習性及其區別
(1)澳洲大蠊生活習性
澳洲大蠊比美洲大蠊更需要溫暖的環境,常棲息在近食物水源的陰暗角落、縫隙、廚房等處。經常與美洲大蠊、褐斑大蠊混居。
澳洲大蠊喜食含淀粉的食品,也喜歡咬食植物。
(2)褐斑大蠊生活習性
褐斑大蠊與美洲大蠊和澳洲大蠊同樣需要溫濕的環境,比澳洲大蠊更喜歡溫暖條件。在近食物水源的陰暗角落、縫隙、雜物堆處多見,廚房為主要的棲息活動場所。褐斑大蠊常與美洲大蠊混居。
褐斑大蠊食性很廣,能以很多種的有機物品為食。
褐斑大蠊在夏季可棲居室外,如枯樹下、樹皮下等場所。
3. 蟑螂鑒定方法
蟑螂體型較大,背腹扁平,一般呈褐色、紅褐色或暗褐色。體色因種類而異,有的種類體表還有油狀光澤,整個蟲體分頭、胸、腹3部分。
(1)鑒定要點
在分類學中有不同的分類標準,主要有形態學標準、地理學標準和遺傳學標準。其中,形態學標準很簡便,使用也多,可以滿足一般需要。
味蟑螂股節上刺的大小、數量及排列順序等,雌蟲的肛上板、顏色等在分類上具有重要的意義。其中,每種蟑螂的雄性均有其獨特的形態特征,因此,雄性在蟑螂分類上具有極重要的意義。
(2) 鑒定方法
將待鑒定的蟑螂制成標本,從外形測量、顏色描述、股節上的刺等方面逐項與檢索表對照,進而得出結論。一般用成蟲標本鑒定。
1)頭部。蟑螂的頭較小,多數種類的頭是隱藏在前胸背板的下方,從蟲體的背面觀看,只能看到頭頂端的一小部分。由于蟑螂的頸部在正常情況下,可以自由地向前后左右活動,所以其口器不是固定的下口式,而能向前伸展。在若蟲期其頭蓋呈倒“Y”字形,蛻皮時首先從此處裂開一條線,然后慢慢地將皮蛻下。
①復眼:蟑螂有1對較大的復眼,呈腎形,位于頭上部兩側,占據了頭的較大部分,有的種類兩復眼在頭的頂部相連,也有的種類因長期棲息在洞窟中,兩復眼退化或消失。
②單眼:單眼1對,位于觸角的內上方,多呈白色點狀,其皮下集聚著感覺細胞。
③觸角:觸角1對,長而呈絲狀,較發達,由3部分構成。第1節為柄節,第2節為梗節,第3節及以后各節統稱為鞭節。鞭節細長,由多節組成,是蟑螂的重要感覺肢體組成部分。
④額:蟑螂的額較寬,位于觸角下方的前面,額的前方伸出較短的部分為后唇基,后唇基的前方是稍膜質化的前唇基,前唇基的端部與上唇的基部相連。
如果遇到自己不能辨識的蟑螂或者生活中為蟑螂泛濫問題所煩擾,可以咨詢專業的蟲害防治公司,